據統計,包括台積電、大立光與聯發科等是盤後零股交易成交金額較高的個股。
美國總統大選是採登記制,催出選民熱情很重要 美國人投票跟台灣不一樣,不是你當天想要去投就可以的,必須要事前先去登記,光是這個步驟又會刷掉一些對政治冷感的民眾了,要嘛是太忙忘記、要嘛是太懶,總之沒去登記就沒辦法投票,因此哪個候選人能夠催出自己支持者的投票動力,對選情的影響至關重要。保守派大團結:大主教維加諾發公開信聲援川普 前梵蒂岡教廷駐美國大使,後被調職於科索沃烏爾皮亞納(Ulpiana)擔任大主教的維加諾(Carlo Maria Viganò),傳聞他與梵蒂岡中央人士理念迥異,並於BLM運動大鬧時美國各州的街頭時,發文給川普總統,認為當前局勢如同《聖經》所描述的兩個相互對立的勢力,即光明之子和黑暗之子的對抗。

那麼這次拜登在賭盤的領先幅度,還是輸給2016年的希拉蕊,因此我們可以排個順序:2020川普>2016川普=2016希拉蕊>2020拜登。結論 綜上所述,過去民主黨的拉丁裔鐵票被川普拔樁,美國保守派團結支持川普的領導,再加上川普染疫的加持,以及其本身的人格魅力,更能催促基本盤出來投票。如果說拜登因為疫情考量,不願意發起大規模的群眾集會,那麼去網路搜尋川普支持者與拜登支持者自發的遊行活動,很明顯川普這邊的動員能力還是明顯強很多的,如果拜登的支持者連自發性的動員都不願意參與,那又如何保證他們有意願投票給拜登?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民主黨鐵票拉丁裔被川普拔樁 美國拉丁裔和平官員協會(National Latino Peace Officers Association),在10月5日宣佈支持川普連任總統,這是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拉丁裔官員組織,背後是將近6000萬拉丁裔美國人,占美國人口約18%。再回過頭來看賭盤,2016年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在賭盤真的是完勝川普,川普在選前當選機率大概只有12%-13%,希拉蕊的當選機率則高達88%,但即使這樣最後川普還是勝選了。國家元首在疫情期間染疫,是非常重大的國安議題,美國政府的運作是否因此失能,社會是否因此失序,都會激起人民的危機意識,也會催出川普的基本盤更踴躍出來投票,川普的強人形象可以讓他在社會有失序危機時更帶給民眾穩定感。
總統先生,這兩個相互對立的勢力在社會中是永恆的敵人,正如上帝和撒旦是永恆的敵人一樣文:思想機器 投資的筆記 在八月與九月初,當時主流輿論還是一面倒的看好拜登(Joe Biden),而我一反主流觀點的認為,川普(Donald Trump)並沒有像媒體報導與民調顯示的輸那麼多,其實選情應當是五五波的態勢,川普的贏面仍然較高。出獄後的風霜及滄桑,手中握著礦泉水,腳下踏著大同和三峽,賈樟柯想說的還是同片土地、同一群人的命運,《江湖兒女》是賈樟柯在年屆48歲、拍片20年後對自己創作的深情回眸。
山河猶在,三峽好人仍逍遙」或許透過這次的影展、賈樟柯的影像,台灣觀眾能在漆黑的小盒子中,體會生命流淌的美好與哀愁。年輕時的巧巧,與《任逍遙》時一樣留著《黑色追緝令》中烏瑪舒曼(Uma Thurman)的及肩鮑伯頭,穿著一樣的紅色外衣,只是這回她的身份從舞女,成了斌哥的女人,而她坐牢五年後到奉節找斌哥的情節,後望著幽浮,《三峽好人》寫實中的浪漫即閃,賈樟柯也刻意讓巧巧的造型與《三峽好人》如出一轍。2017年,大同的江湖猶在,但人心已變,斌哥早已不是那個斌哥。
Photo Credit: 佳映娛樂 Joint Entertainment 這篇文章,來談談《江湖兒女》。山河猶在,三峽好人仍逍遙。

電影開頭,斌哥身在江湖,巧巧則認為自己非江湖裡的人,直到巧巧為愛開槍那刻,才甘願縱身江湖,之後斌哥為錢、為名、為心離開江湖,顛沛流離的歲月,兩人的核心價值不斷轉變,男人追求名利,女人講究真情,兩人的世界始終不能同步,有緣無份早已天注定。要說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性人物,出生於山西汾陽的賈樟柯肯定榜上有名。影像中,賈樟柯也將時代改變的痕跡細膩呈現,從開頭巧巧坐的顛簸大巴、火車、船到高鐵,除了大眾運輸工具的改變,通訊軟體的進步也存在其中,再細微的觀察影像,可以看出賈樟柯連拍攝手法也用來呈現時代變化,從16mm膠捲、35mm膠捲、DV攝影機到高清影像,粗糙的顆粒感到清晰的畫質,這些細微的轉折讓江湖多變,人心更加立體。今年台灣片商舉辦賈樟柯的系列回顧影展,片單從1997年交出首部劇情長片《小武》一直到2020年於柏林亮相的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賈樟柯橫跨24年的重要作品,在此一影展中都能窺見。
出獄後的風霜及滄桑,手中握著礦泉水,腳下踏著大同和三峽,賈樟柯想說的還是同片土地、同一群人的命運,《江湖兒女》是賈樟柯在年屆48歲、拍片20年後對自己創作的深情回眸。就像巧巧淚唱的《有多少愛可以重來》,兩人從開槍那刻起,命運就此分道揚鑣。而值得慶幸的是,在這些風雨後,步出戲院迴盪在腦中的,是巧巧與斌哥在迪斯可舞廳的忘情舞姿,足矣。猶記片中一幕,巧巧看著火山對斌哥說:「經過高溫以及燃燒,火山灰是最純淨的吧?」呼應著英文片名《Ash Is Purest White》,或許代表著兩人之間的感情,儘管經歷了漫長的折磨苦難,早已不是純粹的愛情,但在錯綜複雜的顛沛中仍望保有那份最單純的心意。
細看《江湖兒女》長達17年的時間跨度,賈樟柯筆下的大時代,卻仍是烘托人心。江湖多變,兒女情長成追憶。

但我們仍在同一宇宙,無奈卻浪漫地成為宇宙中的囚徒,賈樟柯的電影如此,人生亦然。片尾透過監視器拍著巧巧落寞身影,賈樟柯選擇用粗糙畫面呈現,讓觀眾看不出情緒變化,這17年的過往雲煙,令人感嘆最後只能用老舊的監視保留住那份感情的純粹。
《江湖兒女》從2001年的大同說起,斌哥與兄弟們用臉盆喝下五湖四海,集體看著《喋血雙雄》,葉蒨文唱起的那曲《淺醉一生》,已是江湖。最後,儘管江湖人事已非,斌哥和巧巧猶如《江湖兒女》海報中所示,拿著手槍,兩個人、四隻眼就此別過,望向不同的未來彼端。賈樟柯說:「生活就像一條寧靜的長河,讓我們好好體會吧。除了前述的兩部電影,還包含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天注定》、金馬獎七項大獎提名,最後榮獲最佳原著劇本、觀眾票選獎的《山河故人》和再度入選坎城影展的《江湖兒女》,共五部片,將在台北、台中、高雄聯合展映。Photo Credit: 《江湖兒女》 除了人心外,賈樟柯同樣著眼於經濟轉型,特別針對故鄉山西,由於山西產業結構單一,因此煤礦工業的興起衰弱以及轉型,經常在他的創作中被提及,除了產業外,移民現象亦是,賈樟柯透過一貫的人文筆觸,細膩講述底層勞工的無常生活。2005年的奉節,斌哥與巧巧在跨火盆後正式分手,大同的江湖在奉節的山水中畫上休止符
本來不應該用任何條件論比對/決定自己的存在價值,可是成長過程中學校成績把你在群體中排序,父母也會設立一些乖/不乖、好壞的判準,出生以後言行舉止總有個標準在那裡,不符合就會被責罵漠視。那麼當這個足以決定我價值的人不愛我了呢?心底那個不被肯定、可能被拋棄的恐慌就會浮上來。
我仔細想想不是的,真正的拜金,在發現對方無法給予的時候,就會盡快轉移目標了,可是這些人卻是固執於一個人,用一種非常不符合經濟學效益的方式持續關係,說明這種狀態的問題在於心理需求無法滿足。再加上男性處理情緒的方式較傾向壓抑、疏離、轉移注意,所以可以更快從情緒離開,用增加工作成就感之類的方式療癒,女性則會一再反芻。
喬喬自己也很困惑地說:「我已經找不到任何堅持下去的理由了,以前欣賞他的優點現在看來是我錯估,甚至還有很多問題,但我就是不明白為何我還無法從這件事走出來,明知沒有可能了,我不知道我還在期待什麼。唯有當你不把外在條件作為挑選伴侶的主要考量,不把個人價值投射其中,才能選到同樣不以條件評斷你、願意看見你真實模樣的伴侶,他們表面上或許沒那麼亮麗但對關係有實在的觀念,也可能更願意與你溝通。
這可能源於不甘心過去的付出,也可能是難以接受自己的努力「失敗」,或者害怕回到孤獨的狀態,而我認為有一個更為核心的想法是:不想讓心底蠢蠢欲動的「我不值得被愛」的念頭冒上來。若是被不同價值系統的人否定,人們往往可以排除他的意見,但對自我價值系統的人難免有所投射,因為他們就是你的價值典範(要做到像他們那樣的地位才算成功、被認同)。二,將關係是否順利定調為成功/失敗,而非合不合適。其中一位的經歷如此:欣禹(化名)就學期間交了一位家世學歷都好的男友。
三,對自我評價有錯誤的連結。所以問題在於,怎麼把這種投射拿掉,讓符合你價值觀體系的權威者的評價不影響你的自我評價呢?這是一個自我投射的問題。
當我們求學,價值觀的高標就是頂尖名校,就業會以企業規模或薪資衡定。當你長成不符合其定義的狀態時,不論自我評價、工作評價、戀愛,都會被「他者」(權威者、典範)的回饋決定,無法發自內心認知自己原本的存在不論什麼樣貌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當然原因很多,例如對於關係破滅,如果當事人將其定義為「失敗」而不是「緣盡」的話,女性就比較傾向將失敗內歸因於自己,覺得是自己哪裡做不好或不值得,才會「被捨棄」。這種恐懼讓一個人願意對對方的棄如敝屣視而不見,因為看見就太痛了,沒有人真心能接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存在。
本來沒跟對方家庭接觸還算順利,但當男方畢業仕途大展之後,對方家長卻直接指明女方配不上自己兒子,要求兩人分手。於是有些人緊抓錯誤的關係,只要還有一絲機會再獲青睞就難以放棄。另一位朋友喬喬在被心儀多年的男性拒絕後,心知肚明對方對自己沒意思,而且在曖昧期也發現許多兩人不適合的地方,卻始終無法乾脆斷聯。處世時不知不覺也將人分等,當愈是符合個人價值觀裡權威形象的人否定你,你愈是難以接受。
我更好奇的是,為何有些人長時間無法放棄錯誤的期待呢?有幾種常見思維占據了這些人的腦海,像是「只要對方還會找我、會說想我,那就還是有點喜歡我,我是有機會的吧?」然後只要對方沒有恩斷義絕,就算用不對等、不在乎的態度對待,甚至有新伴侶了,還是有人會選擇繼續忍耐,無法接受對方真的不愛自己的現實。最近陸續有幾位朋友與我聊到自己和身邊朋友走不出失戀或不健康的情感關係,明知道自己在這段關係裡非常委屈、得不到信賴或疼愛,甚至只剩利用,卻無法輕易斷念離開。
分手後,女方卻無法狠心封鎖前男友,三不五時還會注意對方動態,而男方在交了新女友之後,偶爾空虛寂寞還會傳曖昧簡訊給前女友表示思念。於是你習慣也只學會「要評價自己就要找出一個標準來」,而那個標準是由外界定義的(通常是父母的價值觀)。
因為那些在價值觀系統裡相對優秀的人也很清楚自己在別人眼裡是高價值(擁有心理上的特權),人性面難免得意。除非這時有另一個更優秀的對象示好,或可讓人早一點想開,但也只是把評斷自己的參照轉嫁而已。 |